大家都已經越來越瞭解SMO的重要,我們在"搜尋引擎優化(SEO)與社交網路優化(SMO)比較"也說過,搜尋引擎優化(SEO)與社交網路優化(SMO)都必須長期耕耘,SMO可以較快看到流量的成效,並且這個流量的效果是淺層式的,但是SEO的流量效果持續性比SMO來得長,並且這個流量的效果是較深層式的,而轉換率與投資報酬率則是兩者在伯仲之間,依不同企業類型而互有高低。
因此幾乎大部份操作SEO的網站也都會注意SMO,但是經常會看到許多操作SMO 的錯誤,如果你的網站也犯這些錯誤,應該趕緊修正過來 ...
我們來看看這篇"13 Website Social Optimization Oversights That Make You Look Foolish"說的常見的SMO錯誤,我們談完之後再來看看有無遺漏之處。
(1) Missing or Excessive Social Sharing Buttons 缺乏或是過多的社交按鈕。
有些網頁沒有社交按鈕,例如缺乏臉書的讚或是分享按鈕,缺乏Google的+1按鈕。不過缺乏社交按鈕的反而比較少,有時候反而是過多的社交按鈕,可能一字排開有數十個按鈕,讓讀者不知道從何下手。
有時候過多的訊號,反而變成沒有訊號,當路口只有一個交通號誌時,大家會很注意,但是如果路口有一大堆交通號誌,可能反而無法注意。
對於許多不是經常上網的人來說,看到下圖這些按鈕可能會不知所措,到底該按那個啊?
最好是至多只有兩三個常用的社交按鈕,例如Google+1、Facebook、或是再加上一個Plurk。

適當數量並且明顯的社交按鈕,可以增加社交優化的效果。
(2) Comments Require Account Creation or Sign-in 留言需要登入才能進行。
需要登入才能留言的系統,可能已經趕跑了一半以上的人,如果你使用Facebook的留言外掛,最好還保留Wordpress的留言系統,這樣才可以鼓勵不是太主動的讀者。
許多人認為,登入後留言才能夠過濾留言,以保障留言品質,其實Wordpress的留言方式已經算是不錯的模式,只需要過濾一次,後續就不需審查留言內容。
要保障留言品質,其實重要的是管理,而不是設下關卡。
如下圖,Blogger的留言設定,可以允許各種身份留言。

當然如果最後決定必須登入才能留言,也最好選擇大家比較常用的登入方式,例如Facebook或是Google的帳號登入,最好不要是網站專屬的註冊登入。
方便而輕鬆的回應留言步驟,可以增加社交網路的互動效果。
(3) Missing By-Line (Author and Date) on Blog Posts 文章沒有作者或是日期。
對於部落格而言,日期是最重要的,因為可以讓讀者知道內容的新舊程度,沒有日期的文章是相當令人痛恨的。而是否都需要刊載作者的姓名,其實就見仁見智,如果是必須有特殊專業佐證的文章內容,確實有作者的姓名,會比較能夠說服讀者。
有些部落格還特別修改CSS,特別把文章的日期隱藏起來,例如只需要修改blogger內以下的CSS:
/* Posts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*/
h2.date-header {
margin:1.5em 0 .5em;
}
修改成為
/* Posts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*/
h2.date-header {
visibility:hidden;
margin:1.5em 0 .5em;
}
就可以讓Blogger的日期不顯示出來。
如果是使用Wordpress,只需要把index.php或是single.php等檔案 的 <?php the_time('F jS, Y') ?> 刪除掉,就不會出現日期。
但是,只有在特別情況下,某些類型的部落格才需要不顯示日期,一般而言還是留著日期比較好。
提供讀者判斷文章內容的有效性與可信度,可以增加內容的可用性。
(4) Missing or Irrelevant Image Thumbnail for Sharing the Page 遺漏或是沒有相關的文章縮圖圖案。
許多社交分享都會在該篇文章找一個縮圖當成這篇文章的代表圖,如果文章本身沒有附圖,或是整頁都沒有相關圖案,這個分享文就無法以縮圖的樣子呈現。具有相關性高的縮圖,在進行社交分享時,比較能夠引發點選。
以下是幾個跟縮圖有關的語法說明:
HTML Link:(Supported by Facebook Share and Yahoo! Enhanced Search)
<link rel="image_src" href="THUMBNAIL_URL_HERE" />
Open Graph (RDFa):(http://ogp.me)
<meta property="og:image" content="THUMBNAIL_URL_HERE" />
Microdata:(http://schema.org)
<body itemscope itemtype="http://schema.org/article">
<img itemprop="image" src="THUMBNAIL_URL_HERE" />
</body>
社交網路上,圖比文字更能吸引目光。
(5) Sharing Buttons Not Fully Configured With Respective Content 分享按鈕沒有妥善設定文章內容。
經常可以看到許多網站雖然提供社交按鈕,但是卻無法讓使用者按下後,正確帶入所有的訊息,例如標題、縮圖、網址或是縮址、或是特殊社交網路的需要資料,如下圖:

如果無法盡可能把應該帶入的資訊,在按下社交按鈕後帶入的話,使用者也許就不願意分享,就可能減損社交按鈕的效果。
如果你不能替使用者設想,使用者當然就不可能替你免費分享。
(6) Blah or Missing Meta Description 沒有清楚的meta描述內容,使得讀者分享之後無法自動帶入描述文字。
這個項目跟上述內容有些雷同,但是可以再加以補充的是,有些讀者可能會使用其他社交網路分享你的內容(沒有在你的社交按鈕中),除了標題、簡要描述、縮圖之外,還是一個重要的因素,就是網址的樣貌。
如下圖,是Yahoo奇摩的新聞網址,中文網址在許多瀏覽軟體中被重新編瑪了,看起來落落長。

如下圖,以下是在Facebook與Google+分享後的樣子,樣子實在非常不討喜。


你的網頁內容被分享後的長像,也會影響被分享的頻率與點選率。
(7) Icons Used for Page-Sharing and Social Accounts Look-Alike 希望讀者按下的按鈕不清楚,與其他功能混淆。
這類的缺點就屬於網站優化中的「配置優化」以及「使用者界面優化」的問題,也許看起來並不難看,但是卻很容易混淆使用者的視覺,或是讓使用者不知道哪些是可以按的。
例如下圖中,有兩個Facebook的按鈕,但是其中一個是指Like(讚),一個是指share(分享),但是並無法讓讀者很快速的一目瞭然。

不要期待讀者會耐心的瞭解你的設計邏輯,你必須先替讀者考慮周到。
(8) Article Page and Blog Dashboard (Above-the-Fold) Look the Same 文章頁面跟其他頁面要看起來差不多,讓讀者分享了錯誤的頁面。
許多網頁(可能包括本站)經常會在任何頁面都有社交按鈕,讀者通常想要分享的是文章而非某分類,但是並不是所有讀者都具備判斷的能力。
因此,如果某個讀者心裡想的是他看到螢幕中的某篇文章,但是其實這是部落格的首頁,他直覺的直接找到Facebook分享的按鈕,然後就分享出去。結果,其他社交網路使用者點選後,卻只看到許多標題而未能看到文章。因此,文章的社交按鈕與其他類型的社交按鈕最好能夠明顯的區分。
讀者沒有時間去找出正確的按鈕,你應該預先設想。
(9) Social Actions Aren't Mobile-Friendly 部落格中的社交界面不方便行動用戶。
這個問題應該是大部分網站的問題,大多網站不但沒有行動網頁,就算有行動網頁,也可能沒有適合行動用戶使用的社交按鈕。

網路使用者並不一定使用桌上型電腦,你應該考慮各種使用設備的界面。
(10) Twitter Feed Widgets with No Mention of the Username or Hashtag 如果在部落格使用Twitter外掛而沒有標示讀者的稱呼。
這個項目大家可能比較容易忽略,因為Twitter使用上會以@標示作者,或是使用Hashtag(#)讓使用者來進行過濾,所以經常可以看到以#符號開頭的文字,目的就在標示內容的類型。如下圖,如果Twitter的外掛能力把文章的分類或是標籤以#方式自動標示清楚,就可以達到最佳的分享效果。

每個社交網路有其特別功能,你的社交按鈕必須分別找出特性,並且善用它。
(11) No Visible Comment Form on Blog Posts 沒有明顯的留言功能。
現在大多網站或是部落格都有留言互動的功能,但是還是有許多無法明顯的讓讀者可以進行留言互動。
如下圖,左邊的界面設計把「購買」與「互動」的按鈕都混在一起,右邊的界面則把「購買」與「互動」的按鈕清楚的分開。

通常設計上必須讓讀者有「群組」的概念,不相同類型的功能就不應該看起來是同一個群組,否則使用上會很累。
並不是所有使用者都是經常性訪客,你應該讓任何訪客都能夠馬上得心應手。
(12) Super Long Page Title 超長的文章標題,讓讀者還要再思考其中的意思。
許多網站或是部落格喜歡別出心裁的製造聳動的標題,但是經常標題跟內容又沒有相關,尤其許多文章經常沒有與主題貼近的「關鍵字」,因此對於這類的文章,讀者經常需要花點時間去思考,到底點進去之後,會看到什麼內容?
如果你在Facebook上,看到一篇分享文章的長標題,又看不出來他想講什麼,你會不會點選呢? 大部分的讀者是沒有時間浪費的,越能夠替讀者節省時間的作法,越可以獲得效果。
例如,你如果看到「五種態度,三種作法,讓你的生活增加樂趣,也讓你的工作增添活力」~ 哇,這是什麼跟什麼啦!
都什麼時代了,讀者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去思考你的標題意含。
(13) No Closing Call-to-Action (CTA) at the End of Blog Posts 在文章結尾,沒有強烈的誘導讀者進行行動。
Call-to-Action (CTA)是許多Landing Page (導入網頁)最常思考的問題,但是許多網站卻沒有思考到~ 每個網頁都可能是導入網頁。
你的內容或是文章一定有特別目的,不是希望能夠促進銷售,就可能是希望增加互動。因此你必須在文章結尾讓讀者能夠做些什麼,例如很多網站開始把社交按鈕也加在結尾上。
如果讓讀者看完內容卻沒有任何行動,你至少已經損失掉一個機會。
除了上面所說的13個常見的SMO錯誤之外,還有幾個補充項目提供參考:
(14) 侮辱讀者的智商。
現在的讀者最討厭別人侮辱他的智商,因為沒有人會自認自己是愚蠢的。
經常看到許多網站製造人氣的假象,例如看到Facebook的粉絲人數與點入粉絲團頁面後,看到不同的數據,或是看到的文章推薦數據與實際的推薦數據不同 .... 等等。另外就是說明或是引用的內容是錯誤的,也會讓許多讀者不悅。
當然網站需要面對各種不同的讀者類型,很難做到全面都顧及,但是應該盡可能的做到盡善盡美。
(15) 當讀者有攻擊性的互動時,做出不必要的回應。
不管讀者是否有意,攻擊性的互動是網站必須面對的問題,最致命的錯誤就是硬碰硬的回覆,原本只是意見上的不同,最後會變成情緒上的發洩,可能只是減損網站的形象而已,完全無助於真理的追求。
(16) 鼓勵讀者互動,但是網站本身卻沒有任何回應。
大家應該看過許多網站,只有讀者的留言卻看不到網站或是作者的回覆,這種情況大概只有追星族能夠忍受,大多數讀者是無法接受一個互動網站卻從來不回應的。
以上16個常見的SMO錯誤,你犯了幾項呢?
轉載自《SEO關鍵解碼》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